● 謝謝大家閱讀,已將文章從FB 移到這裡 :)

我執業生涯中永遠忘不了的案例 5



病人只有30幾歲,
他要進行的手術,必須插管全身麻醉。

全身麻醉其實分很多種:
依照手術的需要,
麻醉醫師會選擇適當的全身麻醉方式:
從最輕微的鎮靜麻醉,
(胃鏡大腸鏡,非侵入性的醫美療程)
再深一點的面罩麻醉
(小小朋友中耳炎來放耳膜通氣管)
更深一點的喉罩式插管麻醉
(時間短但是很痛的,如關節鏡,拔骨釘)
最深的就是插管全身麻醉
(開心開腦開腹.......)

執行插管全身麻醉,
首先必須讓患者進入深度睡眠,
然後加入肌肉鬆弛劑,
讓全部的肌肉都無法收縮,
(心臟、內臟肌肉結構不一樣,所以不影響)
用純氧讓患者血液中的含氧量充得飽飽的,
最後使用一些特殊工具,
把一支尾端帶有小氣球的管子放進患者的氣管,
(它就叫做:氣管內管)
然後把小氣球打起來,塞住整個氣管,
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,
呼吸器會把氧氣和麻醉氣體依照麻醉醫師設定的劑量,
送進患者的肺部,進入血液循環,
代替患者呼吸,並產生適當的麻醉效果。

這個故事的主角,
30幾歲的患者A,
就是由我打藥插管設定呼吸器,
然後交給外科醫師。
他要接受的手術,其實不算困難,
大概一個小時可以結束。
患者A本身身體健康,沒有任何慢性病,
就只有一個小問題困擾著他,
所以今天來接受手術,
很順利的,手術一個小時如期結束。

插管全身麻醉,
插管的時候很危險,
拔管的時候更危險。
我自己常常把它比喻成開飛機:
起飛降落是最危險的兩個時候。

當時我在另一個開刀房執行另一位患者的插管全身麻醉,
是我的學長去替我把患者A的管子拔掉,
我的學長技術經驗都比我豐富,
他一定有按照拔管的標準步驟執行,
然後確定患者A可以自行呼吸,
對聲音有反應(如:睜開眼睛),
然後才讓患者A轉送到恢復室。

根據紀錄:
患者A到達恢復室時,
心跳血壓呼吸都在正常值,
意識也恢復到可以依指令睜開眼睛,
通常再過20分鐘,
他會清醒得像是沒有被麻醉過。

20分鐘後,
恢復室發出急救廣播,
我和另一位學長同時衝到現場,
居然是患者A!!
監視器上已經沒有顯示任何數據,
所有該有的波形都是一直線。
我馬上拿起氧氣面罩幫他呼吸,
學長同時進行心臟按摩,
監視器上重新又出現波形及數據,
但是,這樣是不夠的,
我們必須把氣管內管插回去,
才能知道為什麼患者A會停止呼吸。

再一次,我把管子插回去,
我有檢查他的喉嚨,
沒有異物、沒有膿痰,
管子插上去以後,
我們到氣管裡抽吸,
一樣沒有異物、沒有膿痰,
只有一點點分泌物,也許是口水。

這說明兩件事:
患者A 並沒有嘔吐,
也不是因為有膿痰卡住氣道。

我們等狀況穩定後,
把患者A轉送加護病房,
但是患者A再也沒有醒過來。

這個悲劇該檢討的細節非常多,
當年院方有詳細調查,
最後也找不到悲劇發生的原因。
專業的同行多半會認為是:
口水嗆到,造成聲帶痙攣,
導致無法呼吸。
也許吧?可是已經這麼醒了?

我寫這個傷心的案例,
只是想告訴大家:
天有不測風雲,人也有旦夕禍福。
這麼多年來,每次想到患者A,
我都會覺得人命真的很脆弱。


FB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2217450734933620&set=a.167662609912453&type=3&theater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